在长平之战取得辉煌胜利后,秦国的主帅白起领着大军向邯郸猛攻,意图趁此胜势彻底消灭赵国。正当他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秦王的心腹丞相范雎却因地缘政治的考量及个人名利的担忧而显得犹豫不决。在接到赵国使者苏代的劝告后,范雎心中暗自焦虑,害怕白起的功劳将超过自己的地位,于是迫切劝说秦王下令撤回军队,暂停对赵的攻击。随后,赵国却食言不愿意割地求和,秦王在失望之下再次集结大军,发起对赵国的进攻。然而,依靠楚国和魏国的支持,赵国最终成功击败了秦军。
究其原因,苏代闪光的游说能力无疑对秦王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的白起沉稳而强大,率军围攻邯郸的优势十分明显,攻下这座城市对同行的他而言,已不过是时间问题。赵国敏锐察觉到这一点,因此决定派出擅长游说的苏代前往秦国,试图说服范雎。苏代极具策略性地向范雎阐述:“如果白起成功灭赵,您将面临何种境遇?不如如今劝说秦王罢兵,赵国愿意割地求和,避免更大的损失。”范雎见话有道理,这才答应去劝说秦王,抱着一丝侥幸的希望。 秦王内心其实也闪过罢兵的念头,其主要考量是出于对白起的忌惮,担心其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威胁王权。此外,长平之战的激烈损耗使得秦国兵员大减,而接受割地求和在当时又是各国间普遍的做法。基于这三点考虑,秦王最终下令白起撤回军队,这一决策无疑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也使得秦国的灭赵计划延迟了30多年,错失了历史上最佳的出击时机。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最佳战力已经尽失,加上内乱之余的心态也极度低迷,诸侯在秦国威逼的恐怖下更是不敢轻举妄动,这本是秦军继续发动进攻的理想时机,如今却被子虚乌有的顾虑所纠缠而白白浪费。 白起的撤兵令赵国士气恢复,面对接二连三的压力,赵国则迈出了不再妥协的步伐。原本被光环笼罩的秦王怒不可遏,再次调兵遣将,准备对赵国发起新的攻势。然而,经过一次惨痛的教训,赵国今非昔比,士气高涨,众志成城,决心抵抗秦军的第二波进攻。为了捍卫国家,平原君赵胜不仅剿除了私藏财物的腐败行为,甚至主动向民众募捐,筹集军需物资,激励士兵们奋起抗敌。 与此同时,负责坚守邯郸的抗敌名将廉颇也彰显出其高超的军事才能,他毫不懈怠地加强城防,将邯郸构筑得如同铜墙铁壁,以至于敌军无法轻易突破。他时常在夜间派遣士兵进攻秦营,频繁的袭扰让秦军损失惨重,甚至导致他们更换指挥官,此举在兵法中颇具争议,显示出秦军的慌乱与缺乏有效的统筹。在此期间,赵国没有静待失败,而是主动向周边的诸侯寻求援助。经过毛遂的积极游说,楚国决定派兵支援邯郸;而魏国的魏无忌越过重重防线,偷得兵符,亦带领十万大军奔赴邯郸城下,形成了强大的夹击之势。这一系列举动使得秦军遭遇了内外夹击与围攻,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惨败的境地,不得不悻悻撤退。 综上所述,秦军在邯郸之战的失败,主要源于其失去的良机,赵国在倚仗民心所向、众志成城的情况下,再加上积极联合兢兢业业的魏国和楚国,最终成功保住了邯郸,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线上股票配资-配资开户-股票如何开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