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殇:从"熊孩子"事件看公共空间的道德困境
唐孝忠
2025年8月7日晚,从深圳执飞大连的南航CZ6164上,一个男孩顶了前排座位一路,前排女生多次警告无效,女生就骂了他,男孩借路过故意撞女生,致其耳机掉落不见,飞机降落后,女生被这家四人殴打。
万米高空的密闭机舱内,一场由儿童踢踹座椅引发的冲突,最终演变为四个成年人对一名年轻女性的围堵推搡。这令人震惊的一幕,表面看是一个"熊孩子"的顽劣行为,实则折射出一个家庭集体性的规则意识缺失和权利边界模糊。当父母以"他还是孩子"为由纵容子女侵犯他人权益,并以暴力方式对抗正当诉求时,我们面对的已不是简单的育儿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现代社会中规则意识与公民素养的深刻命题。
展开剩余65%男童在飞行中持续踢踹前排座椅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公共空间行为准则的漠视。飞机作为特殊的公共交通工具,乘客间需要保持比地面更高的行为自律。前排女生多次口头警告而无效,反映出这个孩子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基本体察能力。更令人忧虑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男童父母全程未予干预,这种默许态度无异于对孩子不当行为的变相鼓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孩子在道德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外部约束来建立行为边界,父母的缺席恰恰剥夺了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机会。当男童故意撞击女生导致贵重物品遗失时,这已从无心之过升级为有意为之的侵犯行为,而父母的不作为则使这种侵犯获得了家庭系统的默许。
冲突爆发后,男童父母及两名亲属的反应将事件性质推向更恶劣的层面。四人围堵推搡女生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粗暴践踏,更是对公共秩序的严重挑战。母亲"他还是孩子"的辩解暴露了一种扭曲的责任观——将年龄作为豁免过错的特权,而非教育引导的契机;父亲"太过分了"的指责则展现出典型的责任外推心理,将自身家庭的问题归咎于受害者的正当诉求。这种家庭集体性的暴力回应模式,暗示着更深层次的价值混乱:他们将公共空间视为可以肆意妄为的私人领地,将他人权利视为可以随意侵犯的次要存在。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描述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这个家庭中显然完全缺位。
这起事件引发的思考远超个案本身。首先,它揭示了部分家庭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严重缺失。当父母自身缺乏对公共规则的敬畏,自然无法培养孩子成为守规矩的社会成员。其次,它反映了我国在公共空间行为规范执行上的短板——航空公司对乘客不当行为的处置往往软弱无力,导致类似事件频发。更重要的是,它暴露出社会转型期中部分人群尚未建立完整的权利意识,既不懂得尊重他人权利,也不善于维护自身权利。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公民对公共规则的遵守是社会存续的基础,而这一事件中的家庭显然背离了这一基本原则。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法律层面应对公共场所的暴力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改变"和稀泥"式的调解传统;航空公司在乘客行为管理上应建立更明确的规则和更果断的处置程序;教育系统需加强公民素养培育,让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理念从小扎根。而对每个家庭而言,这起事件应当成为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投射,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则是私德修养的试金石。只有当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既懂得自由又懂得界限的下一代,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的共处。
高空中的这场冲突最终会由法律给出责任认定,但它留给社会的思考不应随案件终结而停止。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他还是孩子"不能成为豁免责任的理由,"护犊心切"更不能成为实施暴力的借口。规则意识与权利边界的建立,需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次冲突中反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万米高空和广阔大地上,共同守护那份不可或缺的文明与体面。
发布于:重庆市广盛网-线上股票配资-配资开户-股票如何开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